“滴 —— 监测到衬砌位移 0.3 毫米,已触发三级预警!” 在市隧道安全指挥中心的大屏上,红光闪烁的坐标点正实时跳动,云南恩田技术员手指轻点,城东隧道该区域的三维模型立刻展开,裂缝发展趋势图与历史数据自动比对。这是我市最新投用的隧道智能定位安全系统上演的 “精准守护” 一幕。
这套融合北斗定位、毫米波雷达和光纤传感技术的系统,已在全市 10 座重点隧道布设 1200 余个监测点,能捕捉到相当于发丝直径的结构位移。“以前靠人工巡检,像这种细微变化根本发现不了。” 有着 15 年隧道养护经验的王师傅蹲在城西隧道的检修通道里,指着头顶的传感装置说,“现在系统每 30 秒刷新一次数据,哪怕是货车经过时产生的瞬时震动,都能精准定位到具体桩号。”
在隧道内的应急通道,记者看到每隔 50 米就有一个蓝色定位基站。“一旦发生火灾或塌方,这套系统能在 10 秒内锁定被困人员位置,误差不超过 1 米。” 消防救援支队指挥员按下模拟报警按钮,指挥中心屏幕上立刻弹出被困点的三维逃生路线,同时显示最近的灭火器、消防栓位置。上个月在一次应急演练中,系统成功引导 20 名 “被困人员” 从浓烟笼罩的隧道内安全撤离,比传统方式缩短了近 3 分钟。
“定位技术不仅能守牢结构安全,更能给生命安全上‘双保险’。” 市交通运输局科技处负责人介绍,系统还嵌入了车辆轨迹分析功能,通过识别车牌定位,可自动预警超速、逆行等危险行为。就在上周,系统发现一辆危险品运输车在隧道内停留超过规定时间,立即联动交警部门定位拦截,避免了可能发生的泄漏风险。
目前,这套智能定位系统已累计发出预警 137 次,其中 12 次重大隐患被及时处置。下一步,全市所有隧道将实现定位系统全覆盖,届时市民驾车穿过隧道时,导航屏幕上还会实时显示所在位置的安全等级和应急出口信息。“就像给隧道装了‘神经中枢’,每一寸位移、每一次异常都逃不过它的‘眼睛’。” 李哲看着屏幕上流动的数据流,眼里满是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