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气体检测技术迭代加速 智能化成行业升级核心方向

2025-07-30

随着全国隧道建设规模持续扩大,气体安全监测作为地下工程安全体系的关键环节,正迎来技术革新与市场扩容的双重爆发期。最新行业数据显示,2024 年隧道专用气体检测仪市场规模突破 12 亿元,同比增长 37%,其中具备 AI 预警功能的智能设备占比超 60%,标志着行业正式迈入 "精准监测 + 主动防御" 的新阶段。

v2-fec2b532c4dd3b145b76d9471437915c_r.jpg

在近日举行的中国隧道工程安全论坛上,一款搭载量子传感技术的气体检测仪引发热议。该设备由国内头部安防企业研发,可同时监测 12 种气体成分,响应速度较传统设备提升 8 倍,即使在 - 40℃至 70℃的极端环境下仍能保持 0.05ppm 的检测精度。"过去隧道检测像 ' 盲人摸象 ',现在通过分布式光纤传感网络,能给隧道做 ' 全身 CT'。" 该企业技术总监在演示中展示,设备可通过气体扩散轨迹反推泄漏点,定位误差控制在 3 米范围内。

0f9dd07743211f263e1efe29e54d8cad (1).jpeg

行业变革背后是政策与需求的双重驱动。交通运输部今年出台的《公路隧道安全运营规程》明确要求,长度超 1000 米的隧道必须配备实时气体监测系统,且数据需接入省级监管平台。这一标准推动各地加速设备更新,仅长三角地区就有 230 座隧道启动气体检测系统升级,带动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快速成长。杭州某科技公司凭借自主研发的红外光谱检测模块,半年内拿下 17 个隧道项目订单,其产品能在车辆拥堵造成尾气骤增时,自动联动通风系统调整风量。

36dc906f2fb349cabe4cad69313ca70c.jpg

市场细分领域也呈现新趋势。针对岩溶地区隧道可能出现的瓦斯突出风险,重庆某企业开发出激光甲烷检测仪,采用隔爆设计可直接安装在防爆区域;而用于盾构施工隧道的便携式检测仪,则集成了气体分析、定位导航和数据上传功能,重量仅 0.8 公斤,深受施工单位青睐。"以前人工巡检员背着 5 公斤的设备走完全长 10 公里的隧道,现在用智能巡检机器人搭配分布式传感器,效率提升 300%。" 中铁某局安全总监的对比数据,道出了技术替代的必然性。

行业专家指出,未来隧道气体检测将向 "多参数融合 + 数字孪生" 演进,通过整合气体浓度、温湿度、交通流量等数据,构建隧道安全数字模型。目前,深圳妈湾跨海通道已实现这一技术落地,其气体监测系统能结合历史数据预测台风天气下的隧道空气质量变化,为应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随着智慧交通建设提速,隧道气体检测正从单一安全设备,升级为智能交通系统的重要数据节点。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