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年,我国隧道建设在规模扩张、技术突破与工程品质上实现全方位跃升,成为交通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更奠定了世界隧道工程领域的领跑地位。
在建设规模上,我国已建成铁路与公路隧道总里程突破 5 万公里,创造数量和规模两项世界之最。截至 2024 年底,仅投入运营的铁路隧道就达 18997 座,总长 24246 公里,其中高速铁路隧道 4917 座、总长 8279 公里,20 公里以上的特长铁路隧道达 14 座。五年间,年均新增铁路隧道超 400 座,新增里程逾 700 公里,在建及规划隧道规模更分别达到 6905 公里和 13742 公里,持续保持高强度建设态势。

超级工程的密集落地成为显著亮点。2024 年底贯通的天山胜利隧道,以 22.13 公里的长度刷新世界最长高速公路隧道纪录,其穿越 16 个地质断裂带,攻克 "五高" 难题,创新采用 "三洞 + 四竖井" 方案,将工期缩短四分之一以上。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深中通道等标杆工程,更标志着我国在水下沉管、盾构隧道等领域跻身世界前列。在 2024 年世界隧道大会公布的全球 50 项标志性工程中,我国独占 9 项,彰显技术领跑实力。

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形成强大支撑。中国盾构机技术的突飞猛进,为隧道工程快速推进提供了核心装备保障。在复杂地质应对方面,佛莞城际铁路狮子洋隧道通过管片 "双掺" 技术和分布式凹凸榫设计,攻克高水压难题;成兰铁路德胜隧道建立大变形综合防治体系,提升了极端条件下的施工安全水平。同时,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渗透,推动隧道建造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智慧运维体系逐步完善。

从国内枢纽到全球网络,我国隧道技术还随 "一带一路" 走向世界。乌兹别克斯坦卡姆奇克隧道、中老铁路隧道等海外工程,成为中国工程技术的 "移动名片"。这些跨越山河的地下通道,不仅重塑了国内交通格局 —— 如天山胜利隧道使乌鲁木齐至库尔勒车程从 7 小时缩至 3 小时,更在区域协同、资源开发与民生改善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能。